近期,高科院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相关科研团队的学术交流工作,高科院“高原天文及理论物理研究”团队成功举办线上系列学术讲座。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兰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北京工业大学、重庆大学、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工程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13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共话“天文”,深入交流,365官网师生1000余人次在线参加讲座,领略和了解基础研究的乐趣与奥义。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乔海花研究员以“银河系内羟基脉泽的观测和研究”为题,为大家讲解了精确OH脉泽的位置研究以及PN中不寻常激发OH脉泽;北京工业大学曾定方教授以“关于黑洞辐射的自发机制”为题,介绍了黑洞的霍金辐射及黑洞信息丢失疑难,并详细论证了在假设了一种黑洞内部结构下如何去解释黑洞信息丢失疑难问题;兰州大学刘翔教授以“粒子对撞机”为题,带领大家详细了解了对撞机的“前生今世”,并结合过去和当前运行的对撞机实验发现和相应的理论进展,和大家共享粒子物理的前沿成果;上海交通大学吴栋副教授以“双锥对撞点火中的量子简并动理学物理”为题,阐释了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的困境并围绕物质相图、简并度与耦合强度、基于经典统计的动理学模型、基于量子统计的动理学模型、动理学-流体混合模型、双锥对撞点火中的量子简并物理等方面开展了热烈的研讨和技术交流;武汉大学游贝副教授以“黑洞X射线双星的延时和光谱特性”为题,主要介绍了黑洞x射线双星的时变和能谱性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郭恒潇研究员以“活动星系核的连续反响映射”为题,主要对活动星系核,如何测量黑洞的质量进行了讲解;北京工业大学王雯宇研究员以 “神秘的宇宙——光明与黑暗”为题,生动展现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探讨了大爆炸宇宙学的证据、宇宙的演化历史以及暗物质存在的理由。

兰州大学王永强副教授以“最大地暖黑洞:一种新的极端的黑洞”为题,从黑洞的由来展开论述,根据无毛定理提出黑洞只由三个参数确定以及这三个参数的关系式,提出了极端黑洞的概念,探究了极端黑洞的性质随参数的变化情况;重庆大学李瑾教授以“利用空间引力波探测器对宇宙弦随机引力波背景(SGWB)的限制”为题,给大家普及了关于引力波的分类,对随机引力波进行探测,并对已测的数据进行理论拟合与处理;周口师范学院孙雪健副教授以“波导QED中的单光子传输”为题,基于波导QED体系来揭示实现可调单光子传输的物理机制及光学非互易及量子路由的实现原理,并展望了波导QED体系单光子传输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河南工程学院徐会娟副教授以“从布朗运动谈到生物大分子的有序运动”为题,详细阐述布朗运动历史概要及理论建立,介绍了分子马达与布朗马达,展示了驱动蛋白化学机械耦合模型及驱动蛋白单分子力学实验;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刘文晓副教授以“微纳光学系统的手性量子光学”为题,基于微纳光学系统提出几种不同的方案实现光子的手性辐射和非互易传输,并展望了手性量子光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寇谡鹏教授以“非厄米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前沿进展”为题,介绍了非厄米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前沿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这些学术讲座内容既聚焦当下科技热点,又紧贴365官网相关学科发展特点和高科院的研究重点,从科技发展的前沿角度出发,引领高原天文及理论物理研究新方向。高科院通过组织与开展系列学术活动,为365官网师生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拓展学术视野,激发广大师生对未来高原科学发展的深层思考与探究,有效增强师生科研创新意识,有力激发科研创新潜力,助推365官网教育教学及科研创新高质量发展。